WFU

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

醫療家族治療





作者:陳姝蓉


談「醫療家族治療」這個領域的學習,其實有點汗顏,因為我並不是所謂的「醫療家族治療師」,可是從我的訓練背景和學習歷程來看,卻有些許的緣分,在接受家族治療訓練的同時,接觸到醫療家族治療的概念、理論,以及實際接觸到帶著疾病的家庭,並與他們有些一起面對疾病的經驗。

碩士班的指導教授,熊秉荃老師,是一位把醫療家族治療這個概念帶入台灣的重要推手。在就讀護理研究所的過程中,上了一門熊老師開設的課叫做「家庭、健康與疾病」[1],那是我第一次,把家庭與健康議題放在一起思考。

在醫學院中的訓練,照顧病人,就是要解決病帶給病人的不適感。更有人味一點的推展,則是不只看到病,也能看到人的需求。但是當把整個家庭放進來看的時候,其實是很陌生的,而且很複雜。當時學習到,家庭有自己的發展歷程、疾病也有自己的演變歷程,處在不同階段的家庭,面對疾病處於急性期或慢性期的不同狀態,會發展出很多不同的排列組合,需要專業人員有敏感度,陪家庭一起去面對,而不是以同一套模式,一概而論。

這算是一顆理論的種子,讓我開始在後續的臨床工作中,持續的思考,疾病對家庭帶來的影響到底是什麼呢?如果家庭系統是一顆行星,那麼疾病可能就是隕石,以不同的方式,或快或慢的衝撞進入這顆行星中,又可能因為碰撞時間的長短,進而對整個星球系統造成不同的影響。

之後跟著吳就君老師繼續磨練與家庭接觸的實務能力,每次遇到家庭成員中帶有某些身心疾病的診斷,老師一定會問:「他接受治療了嗎?」「治療的效果如何呢?」如果有生理性的議題,就要回歸醫療面去檢視,但仍然可以與家人討論的,是面對疾病的這個過程,家庭成員如何參與其中?

我覺得在吳老師實務的示範中,這樣把疾病當作是一個家庭中的重要議題,不刻意只談疾病,或是迴避疾病,就是如實地接受疾病與家庭共存的作法,與熊老師當年帶著我建構家庭與健康議題連結的理論基礎,不謀而合。醫療家族治療,可說是看待家庭面對疾病時的一種視框,用來理解家庭在疾病影響下的各種處境,而不是一種特定的治療技術。

在多年的護理工作,乃至於後來的親子諮商、家庭諮商,其實我服務的對象,許多都是同時有身心診斷(比如憂鬱症、焦慮症、過動或是情緒障礙的青少年),不可迴避的是這些疾病對家庭關係都造成衝擊,有時在疾病的適應上也可能受到家庭動力的影響而更加困難。在今年重新讀了醫療家族治療的第二版中文版之後[2],我赫然發現,原來我所做的事,一直都在醫療家族治療的範疇中。

所以想要在撰寫家族治療學習筆記的部落格中,給醫療家族治療一個空間,紀錄與整理一路以來,對於這部分的學習和體會。


更多文章





獨立評論@天下 家園。風 專欄






[1] 2002年在護研所就讀期間,「家庭、健康與疾病」這堂課所使用的教材,是醫療家族治療的第一版。
[2]劉瓊櫻譯(2021)。醫療家族治療(第二版)。台北市:紅葉文化。Susan H. McDaniel.,  William J. Doherty., & Jeri Hepworth (2014). Medical family therapy and integrated care, 2nd ed., USA: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 




精選文章

在家族治療的山林裡走入精神分析小徑

  家族治療一直是心理治療領域中,最吸引我的一個主題,跟著吳就君老師學習了超過20年的時間,從懵懂的狀態,逐漸在心中有一個家族治療的概念。 然而,開始接觸精神分析,其實是為了幫助我更理解家庭。 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的我,苦惱於看不懂親子互動的內涵,因為要談教養,不知道為何父、母們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