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

找到治療的方向,從練習評估架構開始



作者:陳姝蓉      回應:葉紅秀  


吳老師所發展的評估架構,也叫做評估地圖,第一次聽老師談評估架構,大概也是10多年前了。當時聽著老師談評估架構的重要性,非常認同,但每每學習,都需要重新熟悉它,好像要把這個架構,變成一個隱形而且有彈性的指引,在腦海中帶領我往前走出一個治療的歷程。

這麼說,並不是我很懂它了,正是因為很不懂,所以每次接觸,都還得再想一想,我是否透過評估架構,發展出看案家的眼光了呢?


評估架構中著重與案家的接觸


評估架構中,前三題著重與案家的接觸,真實瞭解案家的狀態,其中包括了:案家的由來、案家的期待、案家認為的問題以及與問題相關的因素。這部分的評估,在其他學派的治療訓練中,雖然也有,但很少如此強調以案家為中心,真正的「聽見」案家到底說什麼、要什麼、以及在什麼狀態。也因此,剛開始討論評估架構時,前三題常常答不出來,因為沒有問,沒有訊息,不重視這個區塊,也就不會去關注案家的想法。

1. 案家(也可置換為個案、伴侶、親子,在此,我先以案家作為代表)的由來:

這一題,第一次討論的時候,我真的是一頭霧水,因為答案很簡單,要不就是轉介來的、要不就是自己來的,為何需要討論?但,怎麼來的,透過怎樣的過程來到治療師面前,其實都代表了案家來之間,對於面對議題與家族治療的準備度。常常在開始見案家之前,忽略了這部分的評估,以為他們都來到治療室了,應該是準備好了吧。

實際開始進行治療的時候,就會發現並不然,案家自以為要來討論議題,但真正碰到核心議題的時候,還是會產生阻抗。我常常對於案家的阻抗不敏感,沒有辦法在一開始的時候試著接觸、轉化案家的阻抗,而感覺治療好像是我自己一個人在努力,拖著牛車走不動的沈重,事後督導時才發現,我根本還沒跟案家站在一起,也就沒有所謂合作一起往治療脈絡前進這回事。

現在慢慢可以了解,理解案家的由來,目的在於知道案家現在站的立場在哪裡,治療很重要的是建立合作關係,如果案家還無法前進,那麼治療師就得移動去靠近他們,而這個移動,就仰賴治療師是否主動詢問、關注與接觸案家為何而來、來之前對治療的想像、透過怎樣的歷程才進入治療室、於是現在坐在這裡可能有怎麼樣的心情,慢慢的接觸與靠近。

2.案家的期待:

這個部分,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也常常忽略這部分。不問案家的期待,就直接行動開始進行討論,但可能整場結束,案家都沒有同步!或是進行過程中,案家一直跳出不同的問題。因為,案家的期待,和治療師想做的治療目標,並不一致。

有時候治療師從專業的角度去想,案家的期待很不切實際,比如想要治療師改變另一個家人、或是希望治療師能解決系統的問題,但如果不與案家一起面對這個議題,討論治療室裡時空的限制,就難以和案家建立對治療的共識,也就無法發展合作關係。

3.案家認為的問題,以及與問題相關的因素

案家怎麼想問題這件事情,是非常關鍵的核心。但在我自己學習的歷程中,因為太過自大,總以為治療師想的才是對的,而忽略了案家常常卡在自己想像的問題和影響問題因素當中,而這才是治療師需要與案家一起去討論,為什麼會卡住的重要關鍵。

並不是治療師的專業評估不重要,而是如果案家在意的議題不去面對,一開始在治療關係上,案家就難以感受到治療師對各自成員的重視和在意,好像治療師高高在上,他們的議題一點都不重要,於是就難以產生可以自在表達、自發投入的氣氛。


談到這裡,我覺得在這麼長的學習過程中,評估架構的前三項,對我來說,一方面是練習如何理解案家的狀態,一方面也是為了能更貼近案家,以建立合作關係。以案家為中心,一定要有治療同盟之後才能一起往前走,一直是華無式家族治療中很核心的概念。因為治療師無法一個人成就一段治療歷程,沒有案家一起走,哪裡也去不了。但要放下治療師的自我中心,還真的得重複又重複地自我提醒、自我放鬆,而後才能貼近案家、聽見案家所表達的訊息。


治療師後設認知的發展基礎


評估架構的後三點,包含了治療師所認為的問題及與問題相關的因素,案家的資源、以及治療計畫與步驟。我覺得發展治療師的眼光,得在這三個問題上好好琢磨。後面三點,我不一一加以說明,畢竟,許多學派在這方面的訓練,都是非常紮實的,而每次討論評估架構,大家最能侃侃而談的,也是治療師的後設這部分。

但可能有人會問,案家的資源為何放在治療師的評估裡呢?我自己的想法是,這是治療師是否有「看見案家資源的眼光」,看得到資源,才有機會肯定案家。畢竟多數的案家來到治療室,常常已經歷經挫敗,感覺自己山窮水盡了,不太容易感受到自己家裡所擁有的資源在哪裡。

至於實際的評估與應用,我到現在,每次抓的問題,也都還不精準。可是,我有一個體會是,治療師的眼光,得要先有,至於怎麼用上,得要配合案家的步調。

每次做治療,被案家拉走,在內容當中打泥巴仗的時候,吳老師總會提醒我:「要拿出治療師的power」,這時侯我常常覺得困惑,不是要以案家為中心嗎?那我又拿出治療師的power,這樣好像又強迫案家跟著我了?但老師給我的回答大約是這樣:「你要有你的眼光,帶領案家走出一個歷程,但每次要行動之前,也要核對案家是否同意你這樣做。但如果沒有拿出治療師的power,也就是放棄了你治療師能夠發揮的效能,那和案家在這裡來來去去,就是浪費時間了。」(講大約,是因為我聽過很多次了,表示我常常在這裡出錯,綜合起來的記憶是如此)


我的體會是,我得要先對案家的現象,產生一個治療的眼光、後設認知,想要往哪裡去的假設,而這個假設,必定是先了解案家的經驗、感受與期待和想法之後才產生的。此外,與案家建立合作關係之後,可以順著案家的發展,適時的加入我對治療的觀點,引導案家逐漸深入討論、面對自己家庭的議題,並且透過自發,發展出他們面對自己家庭議題的策略和態度。

在這次團督過程,老師重新強調後設眼光的發展,我自己再次回想學習的歷程,確實是從評估架構的練習開始的。因此做了上述的整理,與大家分享。


紅秀的回應


佩服姝蓉把評估架構闡述得如此透徹!我也是把老師所教的評估架構奉為圭臬,每次與新案會談後一定要寫,在書寫的過程中讓自己比較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。幾年下來,我漸漸發現:評估的內容隨時在變,也不見得對,但是把這個「架構」做為會談的主軸,對治療歷程很有幫助。

從問「案家的由來」開始,我可以揣測案家「從何處」來到我眼前。比如憂鬱症的丈夫說是他告訴太太「我的治療師希望你一起來」,太太說「我不知道我去做什麼?」夫妻的互動已經浮現...從治療室內的此刻回到那個開始的起點,讓治療師有機會走入案家生活中通往此刻的那個門內。就有機會進一步看見甚至參與門內家中所發生的種種。而且這種進入的過程很自然、不具侵犯性。

真誠地問「案家的期待」是很有效很安全的與案家接觸的一個捷徑。將心比心,有人問你的期待時,你會不會感受到這個人在乎你、真心想要幫助你?而且,在不同階段、不同時刻,都要敏感到案家的「期待」,而且要核對。核對的過程也是讓案家的成員彼此看見:丈夫期待妻子的陪伴、妻子期待丈夫的體諒...哇!作為治療師如果能讓這對夫妻真正聽見彼此的期待,這不就是在連結丈夫和妻子嗎?

治療師建構案家的問題與相關因素,並不是用來學術討論用的,是為了和案家共同探索。誠如姝蓉的理解,是「治療同盟」的概念。所以這個過程有如挖礦,順著案家所看的問題往下挖,治療師與案家會一起看見問題下面的脈絡、發現更底下的問題...

至於案家的資源,除了提醒案家、增進其自我肯定,我想也是以案家為中心的概念:引導案家找到可用的資源、學習運用資源。

這樣說來,評估架構不只是評估,而是治療的開始,也是推動治療往前的重要工具?





延伸閱讀:透過爬梳「脈絡」以更深厚地理解眼前的你們




精選文章

在家族治療的山林裡走入精神分析小徑

  家族治療一直是心理治療領域中,最吸引我的一個主題,跟著吳就君老師學習了超過20年的時間,從懵懂的狀態,逐漸在心中有一個家族治療的概念。 然而,開始接觸精神分析,其實是為了幫助我更理解家庭。 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的我,苦惱於看不懂親子互動的內涵,因為要談教養,不知道為何父、母們會...